經典詮釋與次序重建

——董仲舒若何借《年齡》詮釋重建政治次序

作者:朱松美(濟南年夜學歷史與文明產業學院傳授,研討標的目的為儒學與中國哲學)

來源:《孔子研討》,2017年第6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臘月廿七日癸亥

   包養dcard       耶穌2020年1月21日

 

摘要:

 

在傳統社會,政治和思惟體系包養軟體的構建經常要借助于經典詮釋。經典的精微奧義在不斷和分歧的詮釋中延長、變幻,彰顯出鮮活包養管道的性命力和不朽的魅力。對《年齡》的詮釋,更是因為構建政治新次序的功用和需求而被置于政治包養感情變革的理論前沿。秦漢君主政治體制及其與之相適應的思惟文明體系的構建,在很年夜水平上依附了對儒家經典特別是《年齡》的詮釋。公羊學年夜儒董仲舒在這一方面作出了凸起貢獻。他起首以“《年齡》當新王”開啟了“為漢制法”的軌制建設路徑,其后又借助對“年夜一統”“天人感應”“通三統”“五行之義”和“年夜復仇”的創新性詮釋,呼應當下社會,在貴族政治崩潰之后,參與創造性地重建新的君主政治次序和思惟體系。在需求創新的時代,很好地完成了政治和思惟創新的歷史任務。

 

關鍵詞:董仲舒;《年齡》;詮釋;次序;

 

西漢武帝時期,是中國社會由貴族政治向君主政治轉型的基礎完成期,秦漢前仆后繼樹立的君主政治還有待于完美,完美、健全之后才是可持續奉行下往的。西漢後期七十余包養違法年崇尚黃老之學,實行休養生息的無為政治,漢承秦制,改變不年夜。漢武帝以“獨尊儒術”的方法更換新的資料了治國指導思惟,這就天然請求以儒學為指導“更化”、“改制”,調整治國方略,更換新的資料政治次序,改良政治軌制,并且是打包養一個月著孔子“為漢制法”的旗號進行的。于是孔子所作的《年齡》被派上了用場,以董仲舒包養犯法嗎為代表的公羊學家借助《年齡》獨有的政治特徵,開掘新義,為漢代政治的符合法規性和可持續進行論證,以此承擔起了漢代甚至以后兩千年君主政治及其思惟體系重建的嚴重任務。

 

一、“以《年齡》當新王”:“為漢制法”的真實意義

 

孔子作《年包養網單次齡》以“為漢制法”,是漢儒為運用公羊學以解決現實問題所做的理論張本。“為漢制法說”源于《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對孔子“西狩獲麟”《年齡》絕筆的解說:

 

何故終乎哀十四年?曰:包養平台備矣。正人曷為為《年齡》?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年齡》。則未知其為是與?其諸正人樂道堯舜之道與?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正人也?制《年齡》之義以俟后圣,以正人之為亦有樂乎此也。1

 

公羊家認為,“西狩獲麟”使孔子清楚了生前已不成能實現本身的霸道幻想了,只好把這一幻想拜託于著書立說以示未來。于是,作《年齡》以為后圣立法。董仲舒是漢代公羊學大師,他率先留意到了《公羊傳》寓于“西狩獲麟”背后的意義,不掉時機地把它進一個步驟開闊爽朗化:“仲尼之作《年齡》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萬平易近之所欲;下明得掉,起賢才,以待后圣”2,“故《年齡》應天作新王之事”3。司馬遷也認同董仲舒關于孔子作《年齡》是借二百四十二年的魯國史,依靠“補弊起廢”4的霸道幻想的說法。“為后圣立法”進而被后來的讖緯學家具象化為“為漢制法”。

 

胡樸安說:“西漢學者,求孔子之微言年夜義于垂絕之余,故其于六經也,皆以通經致用為治學之準繩。”5以解說經典的方法總結前代統治經驗,為后世解決當下現實問題作借鑒,在客觀上豈非就是為當世制法?這就是《年齡》“為漢制法”的真實意義。而“為漢制法”是漢人的說法,從歷代借助詮釋《年齡》為當世制法包養ptt看,《年齡》又豈僅是為漢制法?所以在這一點上,董仲舒和司馬遷的說法更貼近于現實,《年齡》何嘗不是在屢屢被詮釋中,不斷地承擔著“為后世立法”的責任和任務呢?

 

公羊家以“《年齡》當新王”的“微言”倡導設計后代新次序。在公羊家看來,在周室陵夷、王綱掉墜的混亂年月,在人們呼喚新“王”解救平易近生、安寧次序的盼望中,《年齡》以無冕之王行褒貶之責,擔當起重建社會次序的歷史責任。是以,孔子就成了繼商、周之后出現的一個設想的新王,而《年齡》所依托的魯國就是這個設想的繼周而興的新朝代6。之所以說是“設想”,是因為它只不過是一種幻想性的假托而不是事實,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孔子閔王路廢而正道興,……故因史記作《年齡》,以當國法,以辭微而旨博”7的含義。依照公羊學的說法,孔子以魯國為依托作《年齡》,通過褒貶年夜義進行全新的政治設計,是為未來的社會著想,是為漢代搭建其所遵守和踐行的政治框架8;同樣,孔子以后的《年齡》家們,也像孔子一樣,不斷地借助對《年齡》的詮釋,實現著對當下或未來政治框架的新設計。而“以《年齡》當新王”,恰是具體實施這一新設計絕佳的理論平臺。所以,董仲舒對“以《年齡》當新王”做了近乎極致性地發揮:“《年齡》作新王之事,變周之制,當正黑統。而殷周為王者之后,絀夏改號禹謂之帝,錄其后以小國,故曰:黜夏存周,以《年齡》當新王”9,其深層意圖正在于此。

 

二、“通三統”:軌制更替及其耐久性論證

 

“通三統”是“以《年齡》包養網ppt當新王”的理論基礎。所謂“三統”是指夏商周三代的政治體系,包含正朔、服色、禮儀軌制等內容。一代有一代的政治體系,各不雷同,稱其為統;因為具有符合法規性,又稱其為正統。不具有符合法規性的,則稱閏統,即偽統。公羊家認為,一個新朝代的樹立,要因應時代改造軌制,可是這種改制要公道地解決好“新軌制對舊傳統、舊軌制的公道接收與繼承問題”10。而一個新朝代的軌制建設可資借鑒的應該是前朝,如孔子所說的,“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在這里,孔子提醒了周代沿襲殷商的禮樂而有所損益,殷商沿襲夏代的禮樂而有所損益,由于孔子只是說起夏商周三代,所以公羊學家便相應地稱其為三統。周代對商代禮樂的沿襲、損益,條件是熟知商代禮樂;同理,商代對夏代禮樂的沿襲、損益,條件是熟知夏代禮樂。對三代禮樂都有周全深刻的熟習、清楚與掌握,這就是所謂的“通三統”。新朝代在“通三統”的指引與請求下,公道吸納了前代無益的統治政策和經驗,它的新軌制、新政策才有能夠是相對完美的。孔子所稱贊的“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論語·衛靈公》)就是從這個意義上立論的,這大要也是最早的“通三統”理論了。

 

董仲舒曾對公羊學包養意思的“通三統”理論作了詳細說明:

 

《年齡》上絀夏,下存周,以《年齡》當新王。《年齡》當新王者何如?曰:王者之法必正號,絀王謂之帝,封其后以小國,使奉祀之。下存二王之后以年夜國,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客其朝。故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統也。是故周人之王,尚推神農為九皇,而改號軒轅謂之黃帝,因存帝顓頊、帝嚳、帝堯之帝號,絀虞而號舜曰帝舜,錄五帝以小國。下存禹之后于杞,存湯之后于宋,以方百里,爵號公。皆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先王客而朝。《年齡》作新王之事,變周之制,當正黑統,而殷周為王者之后,絀夏改號禹謂之帝,錄其后以小國,故曰:絀夏存周,以《年齡》當新王。11

 

所謂“三統”,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朝代的更替而不斷變動的。一個新的朝代樹立了,參加進來,便會將最早的那個朝代消除出往12。“以《年齡》當新王”,也就是《年齡》“王魯”說,它是將《年齡》依托的魯國視為一個“新王”興起的朝代,這樣一來,原來的夏商周“三統”,就要消除後面的夏代,以合“三統”之數,于是新的“三統”相應地成了商、周、魯。依照鄒衍的五行說和五德終始說,以夏為木德,商為金德,周為火德,金克木包養金額、火克金、水克火,商滅夏、周代商之后,代周而立的朝代天然是水德,水色為黑,于是“變周之制,當正黑統”。漢代的公羊學家為了論證當下政權的符合法規性,硬說秦代命短,不可仁義,缺乏以成一統,而《年齡》依托的魯國早已被楚國滅亡;孔子作《年齡》“為漢制法”,新興的漢朝越過秦、魯,直接上承周朝,構成了商、周、漢新“三統”,成為新“三統”之一。顯然,公羊學的“通三統”內含了兩個意義:一是每一個新朝代都是樹立在對舊朝代政治、社會軌制的繼承之上的,沒有哪個新朝代可以憑空興起;二是每一個新朝代的樹立,又恰好是對舊朝代的否認。這兩個意義統一路來,展現了一個完全的辯證史觀:時代總是向前發展,舊的事物總是會被新的事物代替,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都不是永恒的,皇帝授命于天,但天命可變,舊王的統治會被新王的統治所代替,代替的根由不是什么命運的僥幸而是因德授命而王,也就是董仲舒所說的“皇帝命無常,唯命是德慶”13。這早已是自周代哲學覺醒以來先覺者的共識。就好像《白虎通》剖析的:“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后,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全國之三統也。今天下非一家之有,謹敬謙讓之至也。”從這個角度上懂得,“通三統”的關注點在于:通過論證“新統的需要性、公道性”與“舊統的可取性”14之間的關系,正告統治者“兢懼戒約”(3)。通過努力于并完成好改舊制、創新制的社會責任和神圣任務,實現“新統”的穩包養價格定,盡量延長新軌制的性命力,以免被很快被另一個新統代替。

 

三、“天人感應”“災異譴告”:皇權的樹立及其制約

 

夏商周三代貴族政治體制下,天神、貴族和個人性德構成了對最高統治權力的三年夜約束。但是,東周以來人神關系的顛倒和秦代君主集權政治的樹立,使得前兩項對最高統治者的權力約束同時喪掉。而在權力約束趨弱的情況下,過于集中的皇權又恰好特別需求強化權力制約,以免于權力濫用而導致的政治腐敗和政權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以道自任的儒生們,面臨君主制政治的重建和完美,一方面要論證政權符合法規性以樹立帝王權威,另一方面又要建全皇權約束以防權力濫用。這種雙重任務和責任,最終都落實到了重建天人感應,重拾災異譴告上。

 

起首,政權的符合法規性論證,是每一個新政權樹立后起首需求解決的現實問題。漢代繼秦而立,初期七十年的休養生息,這一問題并沒有獲得很好的解決。到武帝時期,特別是處所勢力對中心的威脅,使得這一問題變得加倍急切。在這樣的情勢下,以加倍精致、深奧而系統的理論從頭論證天意,論證政權符合法規性,就成為西漢君主政治創建與完美的重要任務。面對這一時代賦予的歷史任務,公羊家必須不遺余力。董仲舒匯總、糅合了六合陰陽五行理論,并公道吸納了當時有關地理、地輿及天然界的新結果,借助對六合陰陽四時、五行相生相勝,以及天副人數、同類相動、天甜心花園人相感等理論闡述,通過諸如“天者,群物之祖也,……故圣人法天而立道”15,“皇帝授命于天,全國授命于皇帝”16,“授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17,“天之所年夜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授命之符”18的系列論證,重塑了人格神的“天”,樹立了“天人感應”的宇宙圖式,較好地完成了論證政權符合法規性、樹立帝王威權的歷史重擔。

 

但是,歷史往往墮入這樣的邏輯悖論:社會組織松散的農耕社會需求君主政治的出現,可是,高度集權體制下權力的極度膨脹,反過來又必定引發社會牴觸激化,導致社會不穩定原因滋長,進而最終引發政權危機。中國兩千年君主政治以帝王賢能而興,以帝王昏庸而衰的朝代更替規律已經充足驗證了這種危險。若何下降由皇權的隨意性帶來的危險性,是包含董仲舒在內的儒者時刻縈懷的問題。董仲舒一方面樹立君主權威,另一方面又考慮權力制約,但是,在君主政治下,除了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性德自覺外,一切來自人間的內在制約氣力已經不復存在,只得從頭找回神的約束。正如薩孟武所說,專制軌制下“人主既不受人的牽制,又不受法的約束。于是董仲舒就于皇帝之上,置之以天。”19使這個凌駕于“君威”之上的“天威”能夠以“天奪國祚”的甜心寶貝包養網威攝力達到“監督政事”20的目標。董仲舒應用了武帝的神學取向,以《年齡》說災異,以災異譴告約束皇權,所謂“《年齡》之中視宿世已行之事,包養站長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掉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甚至”21,“人主以好惡喜怒變習俗,而天以熱清冷暑化草木。喜樂時而當則歲美,不時而妄則歲惡。六合人主一也”22,“與天同者年夜治,與天異者年夜亂。故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與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當義乃出,如冷暑之必當其時乃發也”23。通過重建《年齡》“天人感應”神學體系,使傳統的天命神權思惟以全新的情勢復活,在“屈平易近而伸君”的同時又“屈君而伸天”,達到既扶植皇權又約束皇權的雙重目標。這就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公羊家們發揮《年齡》“天人感應”“災異譴告”的良苦專心。

 

四、“年夜一統”:君主政治的鞏固和完美

 

政治一統必須起首體現于地區一統。作為軌制建設,秦漢處于由分封制向郡縣制過渡的轉折期。劉邦錯以郡縣制作為秦代速亡的教訓之一,奉行了郡國并行制。可是,處所王國權力過于獨立,一些強年夜的諸侯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勢力逐漸膨脹而尾年夜不失落。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公元前175年sd包養淮南王劉長叛亂和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無不顯示著處所勢力對中心集權統治構成的宏大威脅。董仲舒借助《公羊年齡》的“年夜一統”主張,進一個步驟闡發、張揚:“《年齡》立義,皇帝祭六合,諸侯祭社稷,諸山水不在封內不祭。有皇帝在,諸侯不得專地,不得專封,不得專執皇帝之年夜夫,不得舞皇帝之樂,不得致皇帝之賦,不得適皇帝之貴。”24通過尊周王貶諸侯,強調地區的年夜一統,通過維護邊境一統維護皇權一統。

 

政治上的統一又為思惟文明的統一提出了請求并創造了條件。董仲舒繼續闡發《年齡》的“年夜一統”主張:“《年齡》年夜一統者,六合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分歧,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學滅息,然后統紀可包養管道一而法式可明,平易近知所從矣。”25武帝采納了這一建議。從此,百家學說漸次罷除,儒家學說定于一尊。思惟文明的一統反過來鞏固強化了政治的統一。在秦漢以后兩千年君主政治中,“統一”作為一種頑強的機制不斷延續,這不克不及不說與董仲舒為代表的《年齡》公羊家尊儒興學,因應時變,創新經典,軌制教化所做出的創造性貢獻有關。

 

五、五行之義:尊卑倫常次序的重建

 

周代貴族政治下嚴格的禮制次序,隨著貴族等級政治的崩潰而崩潰。可是,自史前延續下來的堅固的血緣倫理關系卻頑強地保存了下來。與此同時,秦漢樹立的君主政治體制也同樣需求倫理等級制的支撐。而君女大生包養俱樂部臣、父子、夫妻、兄弟、伴侶系列人倫關系的沿襲不衰,為君臣父子等級次序的再建繼續供給著雄厚的人倫基礎。孟子起首從孔子對夫妻關系的單一強調,擴展為對父子、君臣、長幼、伴侶關系的周全闡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伴侶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公羊傳》繼承了周代以來特別是孔、孟的禮制觀,對上述人倫關系進一個步驟闡述,提出和強調了諸如丈夫親迎、老婆忠貞、夫婦一體、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等一系列人倫禮制規則。

 

秦始皇初步搭建起來的君主制政治體制有待進一個步驟完美,這一任務在急需休養生息、復蘇經濟的漢初難以完成,這就歷史地落到了漢武帝及其同時代的政治和知識精英的肩上。以董仲舒為代表的今文“權變”之儒,敏銳地感觸感染到并承擔起了這一嚴重的政治任務,在從頭論證和樹立帝王之尊的同時,一并努力于社會倫理等級次序的論證和重建。

 

但是,舊的倫理等級台灣包養次序畢竟崩潰了,新次序的論證必須饒有新意才幹增進它的可托性,才幹從頭扎根于人們的頭腦。董仲舒的論證路徑是,將《公羊年齡》倫理體系的“舊酒”裝進陰陽五行的“新瓶”之中。因為自東周以來,生產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政權的興亡瓜代,在人們的思惟觀念中產生的一個本質性變化,就是舊有宗教神學的傾圮和陰陽五行哲學的興起。董仲舒對倫理次序的論證必須將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幹使孔、孟和前代公羊家們不斷盡力搭建起來的倫理體系,以系統化和可托化獲得人們的認同。所以,董仲舒的倫理理論概況上看似以往的重復,實際上卻是奇妙地吸納陰陽五行以論證政治次序的理論創建。

 

起首,將三綱與陰陽相配。他在《年齡繁露》中不厭其煩地論證三綱合于陰陽,如說:“霸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凡物必有合……陰者,陽之合;夫者,妻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26;“陽貴而陰賤,天之制也”27。君臣、父子、夫婦的陰陽貴賤合于天然界廣泛法則,其存在和廣泛性和公道性也就昭然了。這般,陰只為了共同陽的存在而存在,作為陰的呈現方法的臣、子、妻掉卻了本身的存在價值,而成為君、父、夫的附屬性存在。

 

其次,將五常與五行結合。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發端于人心,以子思和孟子標識的思孟學派又將仁、義、禮、智、圣視為“五行”28,這個“五行”是思孟學派獨有的品德五行。董仲舒獨辟蹊徑,把仁、義、禮、智、信五常置根于五行,把人的問題奠立在宇宙天然的基礎上,為五常找到了靠得住的天然基礎。起首,他將仁、義、禮、智、信與木、金、水、火、土相共同,用五行相克關系比附父子君臣人倫;其次,他運用這一理論,論證父子君臣關系。如父子關系是:“父者,子之天也”29,“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而金受土,水受金也。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30;“父之所生,其子長之;父之所長,其子養之;父之所養,其子成之。諸父所為,其子皆阿諛而續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盡為人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經也”31;家國相應,與父子關系相對應的君臣關系即是:“臣不奉君命,雖善以叛,言晉趙鞅進于晉陽以叛是也”32。君命眼前除絕對服從外無長短可言。

 

董仲舒將孔、孟和公羊家的人倫思惟體系化,并使之奠立于樸素的五行之上,從而創新性地建構起了具有更高理論性和更年夜可托度的倫常次序,就像翁銀陶所說的,“較之後人,董氏的三綱五常說更系統、更完全,並且更主要的是,董氏在闡述這些思惟時,總要與陳舊的陰陽五行說掛上鉤,總要用陰陽關系、五行規律往解釋、往規范各種人倫準則,因此有著濃厚的奧秘顏色包養意思,這是以現實、感性為基礎特征的孔孟及《公羊》先師等人的舊的人倫思惟所沒有的”33。而與此同時,我們也明顯地看到,董仲舒的論證,也將之前孔、孟和公羊家諸如父慈子孝、夫妻一體、兄弟親親,以及“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孟子·離婁下》),“君有年夜過則諫,反復之不聽,則易位”(《孟子·萬章下》)等帶有原始同等的人格獨立與反判精力的人倫關系選擇性地拋棄,這顯然是君主制強化的必定結果。

 

六、“年夜復仇”與新“夷夏”觀:平易近族關系由緊張到趨緩

 

為孔子和公羊家贊成的“年夜復仇”說,乃是在年齡戰國特別的政治和社會佈景下構成的思惟產物。因為在這一時期,“禮樂撻伐自皇包養網單次帝出”的政治次序遭到顛覆,周皇帝喪掉了統轄一切的公權力,社會紛爭無法用正當、符合法規的氣力解決。整個社會在高低掉序、君臣相欺、諸侯殺伐中掉往了基礎的公正和道義。是以,只得由諸侯國或個人站出來,權且通過復活史前平易近族復仇的陳舊信條維系社會正義。如《公羊傳》所說“有今天子,則襄公得為若行乎?曰‘不得也。’”只要當“上無皇帝、下無方伯”的亂世,“緣恩疾者”的“復仇”才“可也”34。

 

秦漢君主制樹立以后,皇帝一尊的局勢從頭確立,封削年夜權操于一人,諸侯復仇天然在這一至高無上權力下遭到克制。但是,西漢立國七十年,自高祖平城被圍到文景之治,期間的辱沒和親并沒有換來邊境安寧,北邊匈奴襲擾從未間斷。漢武帝繼位后,休養生息政策下經濟實力的充足積淀,足以支撐打消南方邊患以化解平易近族緊張,實現地區一統。是以,武帝對匈奴宣戰時,又重提公羊“年夜復仇”說:“高天子遺朕平城之憂,高后時單于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仇,《年齡》年夜之。”35以《年齡》年夜復仇學說向強悍的匈奴吹響了進攻號角。對此,善于審時度勢的董仲舒當然識得個中要義,在《年齡繁露·竹林》頂用了年夜段篇幅,對《公羊年齡》張年夜齊襄、魯莊復仇予以認同,稱這兩次戰役是“年齡無義戰”中的“義戰”:“凡《年齡》之記災異也,雖畝有數莖,猶謂之無麥苗也。明天下之年夜,三百年之久,戰攻侵伐不成勝數,而復仇者有二焉。是何故異于無麥包養app苗之有數莖哉?缺乏以難之,故謂之無義戰也。以無義戰為不成,則無麥苗亦不成矣;以無麥苗為可,則無義戰亦可矣。若《年齡》之于偏戰也,善其偏不善其戰,有以效其然也。《年齡》愛人,而戰者殺人,正人奚說善殺其所愛哉?故《年齡》之于偏戰也,猶其于諸夏也。引之魯,則謂之外;引之蠻夷,則謂之內。比之詐戰,則謂之義;比之不戰,則謂之不義。故盟不如不盟。但是有所謂善盟。戰不如不戰,但是有所謂善戰。不義之中有義,義之中有不義。辭不克不及及,皆在于指,非特別達思者,其孰能知之。”36

 

可是,在經歷了武帝時期幾場艱苦卓絕的漢匈戰役之后,“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37,長達百年的漢匈關系緩慢而奧妙地由戰爭走向戰爭。在夷夏緊張與分立悄然轉向夷夏統一與融會的情況下,董仲舒的“夷夏之辨”接續戰國以來的夷夏觀,繼而提出了適應時變的新見解。他闡釋《年齡》宣公十二年“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公羊傳》“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曰:“《年齡》之常辭也,不予蠻夷而予中國為禮。至邲之戰,偏然反之,何也?曰:《年齡》無通辭,從變而移。今晉變而為蠻夷,楚變而為正人,故移其辭以從其事。夫莊王之舍鄭,有可貴之美,晉人不知其善而欲擊之。所救已解,如挑與之戰,此無善善之心,而輕救平易近之意也。是以賤之。而不使得與賢者為禮。”38在這場晉楚交鋒中,晉本為夏,以無仁義而《年齡》貶為蠻夷;楚本為夷,以重仁義而《年齡》進為夏。董氏用“權變”觀端詳《年齡》“邲之戰”,賦予夷夏之辨以新意義,變《年齡》的“攘夷與敵對”為“教化與融會”,這意味著漢政權與少數平易近族關系由戰爭向戰爭,由對立向和諧的理論轉變,為武帝以后漢匈和氣揭開了新篇章。

 

經典的性命力就在于,在不斷而又分歧的詮釋中彰顯著與時俱新的“意義”。而“意義”創新的源泉,即詮釋者畢竟賦予經典怎樣的新“意義”,其“參照系”則是詮釋者所處當下的社會“現在”以及所預設的社會“未來”39,所謂《年齡》“為萬世立法”也恰是從這一角度立論。經典詮釋總是安身于當下,因應時代請求,呼應時代程序,而以實證為手腕和條件,借助對經典“原義”的懂得和詮釋,將“意義”指向當下社會。董仲舒及其公羊家們就是這樣呼應漢代政治需求,在對《年齡》的創造性詮釋中,完成了重建和完美君主政治新次序的歷史任務。

 

注釋:
 
1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354頁。
 
2董仲舒:《年齡繁露》,《四庫全書》第1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1987年版,第731,739頁。
 
3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297,3115頁。
 
4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1頁。
 
5蔣慶《公學學引論》又歸納有“孔子為王說”和“年齡王魯說”(見蔣慶:《公羊學引論》,沈陽,遼寧教導出書社,1995年版,第115、102頁),這就是董仲舒“《年齡》緣魯以言王義”的意思。康有為進一個步驟解釋為:“緣魯以言王義,孔子之意,專明王朝之義,不過緣托于魯以立文字。”(康有為:《年齡董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5頁)
 
6這一政治框架體現在漢代政治對《年齡》義例的稟承,對此,趙伯雄有詳述。見趙伯雄:《年齡學史》,濟南,山東教導出書社,2004年版,第99-127頁。
 
7(3)董仲舒:《年齡繁露》,《四庫全書》第181冊,第740,739頁。
 
8蔣慶:《公羊學引論》,第295頁。
 
9至于被消除到哪里了呢?顧頡剛解釋為:三統之前有一個“五帝”的時代,五帝之前又有一個“九皇”的時代。“夏”從“三統”加入后,進進到了“五帝”的行列里,以此類推,“五帝”中的最早的一帝“黃帝”便以次進進“九皇”的時代里了。這樣隨著新朝代不斷樹立,逐一向前推移,就“似乎親屬之有高祖、曾祖和曾孫、玄孫一樣。”這就是“絀夏,改號禹為之帝”(顧頡剛:《古史辨》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1982年版,第442頁)的意思。
 
10董仲舒:《年齡繁露》,《四庫全書》第181冊,第739,766,760頁。
 
11蔣慶:《公羊學引論》,第307頁。
 
12歐陽修等:《新唐書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45頁。
 
13(7)班固:《漢書》,《四庫全書》第25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1987年版,第347,341頁。
 
14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惟史》,北京,東方出書社,2008年版,第169頁。
 
15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惟史》,吉林,遼寧教導出書社,1998年版,第278頁。
 
16班固:《漢書》,《四庫全書》第250冊,第340,351頁。
 
17董仲舒:《年齡繁露》,《四庫全書》第181冊,第770,774,721頁。
 
18董仲舒:《年齡繁露·基義》,《四庫全書》第181冊,第777,772頁。
 
19龐樸:《思孟五行新考》,載《文史》第7輯(1979年12月)。
 
20董仲舒:《年齡繁露》,《四庫全書》第181冊,第790,767,764-765,791頁。
 
21翁銀陶:《公羊傳開講》,張善文等編:《十三經開講》,上海,華東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13年版,第148頁。
 
22《公羊傳·莊公四年》“紀侯年夜往其國”條包養一個月價錢,《四庫書經》,天津,天津古籍出書社,1988年版,第100頁。
 
23班固:《漢書》,《四庫全書》第251冊,第192頁。
 
24董仲舒:《年齡繁露》,《四庫全書》第181冊,第708-709,708頁。
 
25班固:《漢書》,《四庫全書》第251冊,第189頁。
 
26王學典主編:《史學引論》,北京,北京年夜學出書社,2008年版,第251頁。

 

責任編輯:近復

@font-fac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face{font-family:”宋體”;}@font-face{font-family:”Calibri”;}p.MsoNormal{mso-style-name:註釋;mso-style-parent:””;margsd包養in:0pt;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none;text-align:justify;text-包養妹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體;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0.包養網站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span.msoIns{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xt-underline:single;color:blue;}span.msoDel{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line-through;color:red;}@page{mso-p長期包養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Section0{margin-top:72.0000pt;margin-bottom:72.0000pt;margin-left包養甜心網:90.0000pt;margin-right:90.0000pt;size:595.3000pt 841.9000pt;lay包養故事out-grid:15.6000pt;}div.Secti甜心寶貝包養網on0{page:Section0;}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