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我國重要的現代化農業生產、農產品供應及保障基地,在我國農業戰略布局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西部中心)科研人員,在這片富饒的小樹屋田野上,通過不斷地研究和創新,用科技之光照亮新疆農田,書寫新疆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舉院援疆” 錨定農業主戰場
西部中心成立于2017年9月,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會議室出租在新疆布局的平臺性、應用性、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機構。2022年6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推進落實“舉院抓大事”戰略,在西部中心加掛“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援疆指揮部”牌子,多措并舉做實做細農業科技援疆工作。為全面提升在疆開展科技工作的整體布局和創新質量,2023年4月召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援疆工作推進會暨棉花高質量發展大會,明確了“舉院援疆”四大戰略任務:推動新疆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為西部中心的高質量建設運行和重要作用的發揮奠定了機制創新基礎。
“西部中心錨定新疆農業強區建設整體目標,奮力擔起新時代科技援疆的歷史使命。”西部中心(科技援疆指揮部)黨委書記、主任(總指揮),棉花研究所黨委書記,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黨委副書記高雷說。西部中心聚焦新疆糧食單產提升、高品質棉花生產、戈壁生態農業、林果提質增效、作物生物安全、畜禽健康養殖、特色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布局科技力量,組建8支院級、10支所級創新團隊,實現“一個重點農業產業一名戰略科學家領銜+創新團隊”科技攻關模式。立足重大產業科技需求,西部中心始終堅持有組織的科學研究范式,堅持問題導向,一批聚焦產業需求和解決瓶頸制約問題的重大科技項目加緊實施,發揮了科技引領支撐作用。此外,西部中心強化與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農業科學院、新疆農墾科學院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共同研究解決制約新疆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
西部中心在科研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引育、平臺建設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等多個領域均取得了重要突破,為新疆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表示,科技援疆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全國農業科技力量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疆工作的時租會議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舉措。中國農業科學院要以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科技發展為己任,不斷創新科技援疆新范式、新格局,為新疆乃至全國的農業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創新模式 促進糧棉高產
世界棉花看中國,中國棉花看新疆,新疆是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地。面對西部地區農業生產中作物種植結構單一、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董合林告訴記者,西部糧棉輪作技術創新團隊積極進行糧棉等作物輪作技術創新研究,通過深入調研新疆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與農業生產現狀,結合農業科技與作物育種技術,創新性地提出了棉花復種模式,有效提升了棉花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為糧棉生產的協調發展與良性循環提供了技術儲備,促進了新疆農業可持續發展。
“我和團隊2015年開始在新疆進行棉花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一步步看著自己服務的農戶種植的棉花產量增長、收入增加,這是我最高興的事。”高品質棉花生產模式與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宋美珍說,團隊在昌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創建了650畝智慧高產示范棉田,以前沿技術創新應用為支撐,系統集成了適于當地優質機采棉品種、增施有機肥、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提高了棉花品質。2小樹屋024年,該示范田籽棉產量達750公斤/畝,實現了高產紀錄,為棉花大面積單產提升樹立了樣板,也成了新疆棉花新品種、新模式、新產品的典范。
2024年,新疆糧食生產能力實現大幅提升,全年糧食單產達524.8公斤/畝,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0公斤,歷史上首次排名全國第一。其中,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離不開技術的變革。“我們基本掌握了玉米高產的規律、路徑與關鍵技術,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滴水、施多少肥,都有了標準化解決方案。”西部糧食作物增產增效關鍵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少昆說。他帶領團隊創新了玉米密植高產栽培理論和技術體系,打造了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奇臺模式”。該種植模式帶動農戶種植密度由4000~5000株/畝提升至6500~7500株/畝,增密60%以上;單產由60時租會議0~700公斤/畝提高至1100~1200公斤/畝,水肥利用效率平均提高20%以上,實現了高產與高效協同發展、增產與增效同步提升,顯著提高了種植密度和單產,提升了水肥利用效率,為新疆玉米單產大面積提升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潛心育種 推動產業發展
種子是農業“芯片”,關系國家糧食安全,關乎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面對新疆地區土壤鹽堿化等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邢朝柱帶領團隊扎根新疆,潛心研究,培育出了高產、優質、耐鹽堿新品種“中棉所193”和“中棉所1813”等,在喀什地區鹽堿地大面積示范種植,效果顯著。“如果沒有好的耐鹽堿的棉花品種,種下去的棉花不出苗,或者出的是僵苗、死苗,根本長不大。”邢朝柱說,在中度鹽堿地,“中棉所193”和“中棉所1813”出苗率較當地往年種植品種提高30%~50%,平均籽棉產量達400公斤以上,較當地往年種植品種增產20%以上,畝均增收400元,深受棉農歡迎。
新疆憑借其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豐富的品種資源和廣袤的種植面積,成就了“瓜果之鄉”的美譽。西部特色林果產業提質增效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王力榮成功培育出“中油蟠7號”“中油蟠9號”等多個桃品種,已成為全國多地的主栽品種,其品種引入新疆后成為當地果農致富的“搖錢樹”。和田地區果樹種植戶艾爾肯·吉力力種了中油蟠系列品種,每畝果園收入超過2萬元。在他的帶動下,周圍200多戶農戶也種植了新品種桃,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西部特色瓜類育種與輕簡化栽培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朱迎春帶領團隊圍繞新疆西瓜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主栽品種退化、專用農機具缺乏、病蟲害逐年加劇等產業重大需求和關鍵核心技術瓶頸,選育出了適宜昌吉地區種植的耐貯運、高產大果型品種2個,中果型耐貯運品種2個,高糖小果型品種1個。近年來,昌吉老龍河西瓜逐漸走向全國,成為北京、深圳等城市的應季“尖貨”。每年到了西瓜銷售季,訂購西瓜的客商慕名而來。41歲的褚付義是新疆豫盟瓜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他告訴記者,合作社種植了1萬畝西瓜,每年還沒到西瓜成熟時就被預訂一空了。目前,老龍河西瓜常年栽培面積13萬畝,年產量約90萬噸,產值超過10億元,已成為昌吉特色富民產業。
綠色生產 助力可持續發展
在當今全球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劇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生產正迎來一場深刻的綠色革命。土壤增溫瑜伽場地、保墑和作物增產離不開地膜,在昌吉州,加厚地膜正日益受到農戶的青睞。“我的棉田以前都使用普通地膜,很不利于殘膜回收,現在我的500畝棉田已經全訪談部使用加厚地膜了。”昌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棉花種植戶劉遠鑫告訴記者。針對農田殘膜污染,西部中心副主任、綠洲節水與戈壁生態農業創新團隊名譽首席科學家何文清說:“我們團隊圍繞全生物降解地膜和加厚高強度地膜開展技術攻關,并構建了數據管理平臺與地膜回收臺賬系統,為地膜科學使用回收策略及政府決策提供了堅實的數據與技術支撐。”
利用微生物技術進行防治,可以持續改善土壤微生態條件,緩解連作障礙,同時大幅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實現農作物聚會土傳病害的綠色防控,助力新疆棉花產業綠色持續發展。在新疆石河子六分場三連“中棉菌樂土”試驗示范田塊,棉農邱慎華高興地表示:“我這100畝棉田常年受到棉花黃萎病危害,是遠近出名的‘病窩子’,試用了微生物菌劑‘中棉菌樂土’后,防病效果確實好,棉田里很少發現病株,收成自然高了不少。”據悉,“中棉菌樂土”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與風險評估團隊研發的針對作物土傳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的創新技術成果。“中棉菌樂土”不僅適用于棉田,還可用于辣椒、西瓜、草莓、番茄、茄子等多種作物,均具有顯著的防病增產效果。
在充滿希望的新疆農田上,西部中心的科研人員們以其堅韌不拔的探索精神和創新實踐,以科技興農、產業興國的實際行動,點亮了科技之燈,照亮了新疆農業現代化的道路,為新疆農業發展樹立了典范,為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