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良種繁育和生產基地建設,鼓勵中藥材生態種植
源頭管理保品質 道地藥材更地道(健康焦點)
《“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提出,制定發布全國道地藥材目錄,構建中藥材良種繁育體系。加強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和生產基地建設,鼓勵利用山地、林地推行中藥材生態種植。
道地藥材是我國傳統優質中藥材的代名詞,指一定的藥用生物品種在特定環境和氣候等九宮格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所形成的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產量高、炮制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性特點的藥材。
種植是中藥材行業的“第一車間”。在種植環節,育種、栽培、采收,時間跨度長且程序繁瑣,如何科學規范分享管理,從源頭保障藥材品質、保證中藥材質量安全?近日,記者赴四川、江西、甘肅等地,調研探訪,尋找答案。
良種繁育,從源頭保障藥材品質
鋪膜、下種、覆沙……4月中旬,走進甘肅省隴西縣雙泉鎮胡家門村,層層梯田中盡是忙碌的身影。天氣回暖,藥農們正搶抓農時,開始新一年道地藥材黃芪的育苗工作。
“育苗好壞直接關系藥材質量,而育苗的關鍵則在選種。”村民李偉軍告訴記者,過去,他總在自家地里育種,采摘、晾曬、選籽,程序多、耗時長,且出苗率低。去年換了政府推薦的新種源,相比過去自己手工拌種,育出的藥苗不僅品相好,畝產也提高了20%。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郭蘭萍告訴記者,提高種子種苗質量,要在長期的實踐和生產中做好研究、利用和保護。2022年,國家藥監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實施《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其中要求種植基地統一種子種苗或其它繁殖材料,這是保證藥材質量均一性的重要舉措。
作為支柱產業,隴西縣的中藥材年種植面積穩定在50萬畝以上。以黃芪為代表的道地藥材種植在這里歷史悠久。《本草經集注》記載,黃芪“第一出隴西、洮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些道地藥材逐漸出現種質退化、病蟲害增加等問題。
“不同于糧食作物,中藥材種植不僅要追求產量,更要注重安全性,尤其是道地藥材,育種環節更要適應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做到種子道地、基源清晰。因此,道地藥材的新品種選育一般通過野生品種馴化和既有品種的提純復壯來進行。”隴西縣中醫藥研究院院長毛正云說。
道地藥材良種選育的周期漫長。“以黃芪種子的提純復壯為例,選好適合培育的單株以后,進入育苗、移栽、產種環節,3年一個周期,至少需要3個周期性狀才能穩定均一,具備通過新品種測試的條件。”毛正云介紹,加之擴繁、推廣等,即便一切順利,也要10多年時間。
錨定良種繁育目標,隴西縣與甘肅農業大學、定西市農科院合作,20多年來,成功馴化192個中藥材品種,培育黃芪新品種6個,累計向全縣大面積推廣栽培中藥材品種40多個,并制定中藥材種子種苗甘肅省地方標準30項,建立種子種苗標準化繁育基地近5000畝,有效解決因盲目引種、種質混雜等因素導致的藥材質量下降問題。
標準種植,加強中藥材生產質量控制
3月底,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的附子種植基地,地里的附子剛冒出苗,管理員正在檢查記錄附子的生長情況。布拖縣由于地處高原,氣候較為寒冷,當地附子生長周期更長,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要求對中藥材生產企業質量控制實行“六統一”,即統一規劃生產基地,統一供應種子種苗或其它繁殖材料,統一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管理,統一種植或者養殖技術規程,統一采購與產地加工技術規程,統一包裝與貯存技術規程。
過去零敲碎打、各憑經驗搞種植,種出的藥材品相參差不齊、產量忽高忽低,收益沒有保障,難以形成規模。如今,越來越多地方走出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道路。
在四川涼山,目前已建成符合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標準中藥種植養殖基地兩個,即西昌美洲大蠊養殖基地和布拖附子GAP種植基地,逐步建立起中藥材規范化種養、采收、倉儲、加工、生產等技術、管理、支持體系。
在江西樟樹市吳城鄉塘下村的夢達中藥材種植基地,一株株枳殼樹枝繁葉茂鋪滿山坡,白色小花競相綻放,散發出沁人心脾的淡淡香味。
農戶以土地入股,夢達公司提供中藥材種苗、技術指導、收購和銷售等,村里成立合作社,負責組織人員培訓、基地務工,三方按收益分紅,這樣的模式帶動了更多種植戶規范種植方式、提升種植水平。“現在,不光是種苗好了,栽種、剪枝、打藥、除草、防凍防蟲等,樣樣有講究,處處憑技術。”農戶張伙如說,比如過去什么枝該剪該留心里沒數,現在大家都有了標準的口訣“上剪稀、中剪空、下剪光”,枳殼樹長勢好,枳殼自然結得又好又多……
土壤是中藥材生長和擴繁的基礎,發展道地藥材,需特別注意土壤的健康管理。“以前種植當歸,普遍采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易使土壤板結,降低藥材品質。”甘肅岷縣當歸研究院產業發展研究室主任郭增祥告訴記者,如今,岷縣約10萬畝當歸使用生物農藥進行病害防治,降低農藥殘留的同時,能夠改善土壤團粒結構,使土壤保持疏松,當歸畝產提高了20%左右。
提高藥性,模時租場地擬中藥材原始生長環境
“整體來看,就質量合格率來說,中藥材的質量近年來一直在提高。然而,用現代技術檢測質量合格,不等同于中藥的藥性足、藥效強。”郭蘭萍說,“中藥藥性家教形成是氣候、土壤、生物、地形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確保中藥材藥性,是要長期努力的方向。”
中藥資源具有多樣性,很多中藥材來源于同屬不同種的植物,即使是同種來源,不同產區中藥材的藥性和作用也常常不同。比如,以截瘧為目的進行種植區劃,會以青蒿素含量為依據,青蒿的優質產區在我國的南部;而以解暑熱為目的進行種植區劃時,則會以青蒿乙素含量為依據,青蒿的優質產區在我國的北部。
郭蘭萍告訴記者,中藥材還往往具有“順境出產量,逆境出品質”的特點,其藥性的形成和積累通常對生長環境有獨特的要求。比如,很多藥用植物主要長在林下、山坡地、荒地或沙地,一些高溫、晝夜溫差大的環境反而對提高中藥材藥性十分有效。
為此,由中國中醫科學院黃璐琦院士、郭蘭萍研究員牽頭的科技部重點領域生態農業創新團隊,在全國開展了“不向農田搶地,不與草蟲為敵,不懼山高林密,不負山青水綠”的中藥生態農業研究與實踐,提出“擬境栽培”模式,即中藥材種植過程中,盡可能模擬藥用植物野生生境,尤其是模擬道地藥材原始生境,完成藥用植物整個生長發育周期,從而確保中藥藥性。
在安徽霍山縣,野生石斛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神農本草經》記載“石斛……生六安水傍石上”,其自然繁殖率極低且生長緩慢,再加上長期破壞性的采摘,其野生資源一直處于極度瀕危的狀態。近年來,霍山石斛人工種植極大改小樹屋善了資源瀕危的狀況。
除大棚栽培模式外,當地還開展了林下栽培、擬境栽培模式。“中藥農業不同于常規作物農業,比方說,人們往往認為雜草搶了土壤的養分,但雜草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對一些中藥材的生長是有好處的。”皖西學院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教授韓邦興告訴記者,擬境栽培的霍山石斛個頭遠小于大棚培育的,更接近于本草上描述的外形。目前,石斛的“擬境栽培”在安徽六安地區已示范瑜伽場地推廣種植2000畝左右。研究表明,在擬境栽培下的石斛,其藥用成分含量高,投入成本相對較小,產品價格昂貴,經濟效益更高。
“中藥高質量發展是個系統工程,發展思路和模式、管理、技術、行業習慣和認知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中藥質量。”郭蘭萍認為,要進一步完善中藥資源動態監測機制,促進珍稀瀕危中藥材保護和利用,保障中藥材穩定供應。大力發展中藥材生態種植,促進生態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提高中藥材質量安全。(記者 楊彥帆 趙帥杰 楊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