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振紅) 1月16日,2024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績獎頒獎儀式在京舉行,“年夜規模壓縮空氣儲能新技術與應用”結果獲技術發明獎。
圖為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討所所長、中國動力研討會儲能專委會主任委員 陳海生。王振紅攝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討所所長、中國動力研討會儲能專委會主任包養網 花圃委員陳海生表現,“項目結果獲得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績獎,我們很是榮幸,這是對團隊在壓縮空氣儲能技術領域所做貢獻的充足確定。”
基礎路徑:可再生動力+儲能
研討團隊發明了不應用化石燃料、不依賴地輿條件的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新道理系統,初次提出了“過程對應-參數婚配”設計理論,衝破了全工況設計與調控技術;衝破了寬工況壓縮機和高負荷膨脹機技術,發明了多型號寬工況壓縮機和高負荷膨脹機;衝破了超臨界蓄熱(冷)換熱器技術,發明了“內保溫外承壓”“多流程緊湊式”等新型結構蓄熱(冷)換熱器;建成了國際首套10MW、100MW和300MW示范系統,機能屢創國際記錄,孵化了國際首個該領域獨角獸企業,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圖為3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商業示范電站,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討所供圖。
陳海生解釋說,原來的電力系統運行重要是火電,火電是可控的電,發電端是可控的,可是用戶端是波動的。通過調節發電端來適應用戶端,以此實現一個動態的均衡,保證整個電力系統平安穩定運行。“電力系統100多年來都是這樣運行的,整個電力系統就是樹立在動態均衡的基礎上,是以可控的化石動力重要是火電為基礎樹立的電力系統。可是隨著‘雙碳’戰略的實施,可再生動力年夜規模發展,人們對美妙生涯的向往,特別是對空氣環境質量等請求的進步,對淨化物的把持,今朝我國可再生動力發電總裝機占比已經超過50%。”
圖為高負荷膨脹機,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討所供圖。
“今朝中國的動力體系或許動力結構面臨著嚴重轉型,未來的發展大師比較公認的就是‘可再生動力+儲能’,這是一個基礎路徑。”陳海生表現,變革有兩個基礎的抓手:一個是鼎力發展可再生動力,一個是鼎力發展儲能,儲能是動力反動的關鍵支撐技術,也是“雙碳”戰略關鍵技術。
發展標的目的:年夜規模、高效力、低本錢
回顧近20年的研發歷程,陳海生感觸最深的是“堅持”和包養網心得“專注”。他表現,壓縮空氣儲能是典範的多學科穿插的系統工程,從道理創新、到關鍵技術衝破、再到焦點裝備研制和系統集成應用,不是一揮而就的,需求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需求在窘境中不放棄。“積習沉舟,貴在堅持,團隊恰是通過堅守初心和勤奮盡力,捉住了機會,才得以實現夢想和目標。同時,人的精神都是無限的,所以目標必定要無限,只要把無限的精神、無限的時間、無限的資源專注到無限的目標上,消除干擾,抵抗誘惑,持之以恒地不懈奮斗,才幹做出更好的成績。這也是我們團隊成立之初就堅持的基礎包養行情理念:幻想、專注、堅持、創新。”陳海生說,20余年來我們團隊就專注于壓縮空氣儲能技術一件事,從1.5兆瓦示范,到10兆瓦,到100兆瓦,到300兆瓦,再到600兆瓦,一個步驟一個臺階,積小成為年夜成。
圖為寬負荷壓縮機,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討所供圖。
談及未來的研討計劃,陳海生表現,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向年夜規模、高效力、低本錢標的目的發展,包含系統的單機規模向年夜功率年夜容量發展,技術創新促進系統效力進一個步驟晉陞,產業化發展促進本錢進一個步驟下降。“未來,我們將進一個步驟研發更年夜規模、更高效力、更低本錢的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如600兆瓦級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促進壓縮空氣儲能產業化高質量發展。”
人才基石:壓擔子、挑年夜梁、擔重擔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導。包養陳海生介紹說,團隊在教導科技人才一體化培養方面總結了一套經驗。起首,重視教導和科技有機結合。在保證專業課教導同時,鼓勵參與科研項目,應用科研項目鞏固教導知識的把握,同時應用教導知識推動科研項目進展。其次,樹立了開放的學習和研討環境,按期組織學術交通和培訓,加強人才教導,進步科技創新才能。此外,積極與國內外高校和研討機構一起配合,開展聯合培養項目,促進人才教導和科技創新協同發展。
圖為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模子展現。王振紅攝
“20年來,團隊經歷了從0-1,從小課題組到年夜團隊的發展過程,我們很是重視青年科研人員的培養,采取了多項舉措。”陳海生說,起首是給條件,為他們供給傑出的學習和研討環境,供給最好的試驗平臺;其次是給機會,給年輕人舞臺,鼓勵他們參與實際項目,積累經驗;第三,也是更主要的,給青年科研人員壓擔子,年輕人成長需求早挑年夜梁,早擔重擔,在主要項目中,鼓勵年輕人做項目經理,當總師,發揮高文用。此外,我們通過穿插組織項目專題會和學術交通會,一方面拓寬視野,緊跟前沿技術,晉陞學術程度;另一方面深刻一線,扎進現場,進步解決實際問題的才能,把論文寫在祖國年夜地上。
圖為 1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商業示范電站,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討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