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是景點,寨寨好風光。
這里被譽為“人類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心靈家園”。
綠意盎然的森林、清澈見底的江水、層九宮格疊秀麗的梯田、淳樸勤勞的人民,大自然是如此執著地眷顧著這塊土地。
這里的人們,堅守著千年的信念,保持敬畏之心融入山山水水,積淀了近乎神秘的原生態民族文化。
在這個中國傳統村落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苗鄉侗寨依山傍水,風雨橋、鼓樓隨處可見,吊腳樓錯落有致,非遺技藝代代相傳。
這里就是貴州省黔東南州,一個完全不用擔心會辜負了你長久以來洗滌心靈期盼的地方。
今年3月17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強調,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既要保護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風貌,傳承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要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近年來,黔東南州把傳統村落視作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民族文化傳承的瑰寶,以系統性保護為基礎,以創新性傳承為動力,以“農文體旅交”融合為路徑,讓傳統村落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日前,記者沿著488公里長的中國鄉村旅游1號公路,穿越雷公山、深入月亮山,探訪神秘古老的苗族、侗族村寨,記錄當地關于傳統村落保護的實踐與發展故事。
系統性保護:讓古村落活態傳承守住鄉愁
“咯咯咯……”一聲聲雞鳴打破寂靜,東方微微吐白,古老的苗寨在云霧繚繞中醒來,雨后的清晨,空氣中彌漫著草木的芳香,不遠處的幾座水車轉動,翻起嘩啦啦的水聲,遠眺過去,村莊內木質吊腳樓層層疊疊,溪水穿寨而過,宛如一幅水墨畫卷,這里是有著“天然氧吧”之稱的小丹江苗寨。榕江縣平陽鄉小丹江苗寨坐落在雷公山腳下,依山傍水,青山蒼翠環抱。
“叮叮當當”,木槌敲打聲伴著雞鳴流水,一大早村民楊昌邯就開始修繕自家的老屋,“這房子是我爺爺那輩建的,政府給了補貼,我們按傳統方法修復,既牢固又好看。”
“我們有掌握苗侗建筑技藝的‘掌墨師’,修舊如舊,為的是留住鄉愁。”平陽鄉黨委書記王浩東介紹。
黔東南州是貴州現有傳統村落最多的市州,總數約有415個。這條488公里長的中國鄉村旅游1號公路,沿途就有131個村寨。為確保這些村落不被現代化浪潮淹沒,當地采取多種保護模式,對建筑風貌、街巷格局、景觀環境進行整體性保護。
在榕江縣栽麻鎮大利侗寨,氣派的侗族四合院刻滿時光的記憶,青瓦木樓、石板古道,堪稱木構建筑的百年生態博物館。
談及村落現狀和保護措施時,栽麻鎮副鎮長蔣永吉介紹,為改善村民生活條件,當地允許采用磚木結構對房屋進行改造,一樓多用作廚房可在內部適當用磚,外部則用木材,二樓以上必須保留木質結構,既保留傳統村落的風貌,又強化了防火安全。此外,寨子里還安排常駐消防隊員進行講座日常巡檢、培訓村民強化用火安全意識,通過“鳴鑼喊寨”預警機制有效做到防火防災。
“保護優先、融合發展”是黔東南州傳統村落傳承的關鍵路徑。黔東南州文體廣電旅游局二級調研員潘金海認為,文化和生態這兩個寶貝能不能當飯吃,能不能強縣富民,能不能實現更有質量和效率的發展,關鍵要處理好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把保護與開發融合起來,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在開發的過程中更好地保護,推動產業業態發展,把文化和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保護傳統村落,讓古村落煥發生機,要保護的不僅僅是有形的建筑文物,更要尊重傳統村落村民的居住、生產、生活方式,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其生動熱烈、活態傳承。黎平縣雙江鎮黃崗侗寨,始建于宋代,有著800余年歷史小班教學,村寨除了保存著傳統的木質吊腳樓建筑群外,還保留著完整的“稻魚鴨共生”農耕系統。
當清晨的薄霧散盡,村莊升起裊裊炊煙,雞鳴聲、叫賣聲、孩童的嬉鬧聲不絕于耳。侗家的老翁挑起扁擔下田,老嫗在門前的灶臺燒飯,清香撲鼻的稻米香氣誘人,所謂“一家煮飯百家香”,這是當地有名的“香禾糯”,以香糯、Q彈而聞名于世,因其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冷水田和銹水田中,且生長周期長、營養物質豐富。5000畝稻田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播種、收割方式。每到金秋時節,稻禾成熟,家家戶戶的禾晾上掛滿稻禾,一片金黃,禾香彌漫了整個村寨。
家家種田、戶戶養鴨是黃崗侗寨的傳統,這里的鴨也叫“幸福鴨”,村民每天都會背著鴨子下田,散養的鴨子在田間散步,吃稻田中的水草魚蟲長大,鴨蛋蛋白質含量高,品質佳。在黃崗,一定要嘗嘗當地特制的咸鴨蛋,用“香禾糯”的稈燒成灰,摻些許山泉水做成灰包,在鴨蛋“寬頭”處撒少許鹽巴,放入缸中,在通風陰涼處靜置40天以上即可食用,此時咸鴨蛋蛋心紅艷流油、口感細膩、營養豐富。
“我們力求在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基礎上,保持一種原生態、古樸的生活方式,達到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平衡狀態。”黎平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局長唐大才說。
漫步在從江縣高增鄉占里侗寨,隨處可見《占里村規民約》,“人與自然要和諧,需求供給要平衡”“山林樹木不亂砍,砍一罰十要遭殃;祖宗留下鐵規律,牢記心中才不慌。”
“我們的土地資源有限,祖輩留下的規訓就是要我們控制人口,平衡人地關系,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避免過度開發,保護生態環境。”占里村原黨支部書記吳永福說,正是這種樸素的生態觀造就了宛如世外桃源的村寨。
創新性傳承:讓傳統文化從“深山人未識”到“一朝天下知”
古村落生命力的延續除了系統性保護,更需要創新性傳承。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古老的民俗、文化表達了苗侗先民對自然的崇敬、對生活的熱愛,成百上千年來在苗嶺的深山中被瑜伽教室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苗侗人家充滿儀式感的傳統節日和鮮活生動的傳統文化通過新媒體等方式走出黔東南的深山,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清晨的陽光剛剛穿透云貴高原的薄霧,四寨村的山谷里已沸騰起來。農歷三月十五,一年一度的侗族摔跤節如期而至,上萬名身著盛裝的侗族群眾從十里八鄉涌來,將層層疊疊的梯田環繞的山間平地擠得水泄不通教學。各種直播設備占據有利地形,隨時準備直播“盛況”。
黎平縣雙江鎮四寨村是侗族傳統摔跤的發源地,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經過歲月洗禮,摔跤文化愈發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寨摔跤不要擂臺,大地就是我們的比武場!”侗族摔跤隊員吳文才話音未落,兩名赤膊青年已躍入田壩,古銅色的脊背在陽光下泛著油光。侗家特有的“板跤”技法隨即上演——沒有擒拿鎖喉,只見兩人如角力的黃牛般抵肩相抗,腰間銀飾嘩啦作響,圍觀的姑娘們笑著拋出繡花腰帶。
“你看這個后撤步,是我們祖先模仿水牛打架悟出來的。”塵土翻飛間,吳文才蹲在場邊,用枯枝在地上畫著招式。在他隨身攜帶的記事本上,密密麻麻記著各寨好手的絕招,從“青龍擺尾”到“羅漢抱柱”。這些源自農耕文明的身體記憶,正通過他的短視頻賬號傳播出大山。
神秘古老的村寨中同樣維持著鮮活生命力的還有黃崗侗寨的“喊天節”。“喊天節”在侗語里稱“謝薩向”,意為祭雷婆。黃崗侗寨每年農歷六月十五日舉行的“喊天節”,是當地最為古老的祭祀活動。這一天,村里的祭師會登上祭壇,施法求雨,祈求雷婆保佑村寨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太震撼了!這簡直是與上天的直接連線!”來自法國里昂的攝影師馬克西姆坐在黃崗侗寨的一家咖啡店里,回憶起曾參觀“喊天節”時的場景,仿佛回到了“喊天”現場。他仰頭望著黃崗侗寨的祭天臺,手中相機快門聲與銅鑼聲混成一片。
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經久不衰,需要不斷為其注入活力。
暮色四合,肇興侗寨的燈火次第亮起。義團鼓樓下,空靈婉轉的“侗族大歌”破空而來,無指揮、無伴奏的多聲部和聲在晚風中久久回蕩,引得各地游客沉醉其中,掌聲經久不息。這場每晚準時上演的音樂盛宴,正是侗族文化的璀璨明珠——“侗族大歌”。
侗族先民從鳥叫蟲鳴中汲取靈感,創造出與大自然和諧共鳴的“侗族大歌”。貴州省級“侗族大歌”代表性傳承人吳成龍介紹,這種獨特的復調式民間音樂迄今已傳唱2000多年,年長者教歌、年輕者獻唱、年幼者習歌,早已成為侗寨生活的日常。
在榕江縣宰蕩侗寨,國家級非遺“侗族大歌”代表性傳承人胡官美正在教孩子們唱歌。“以前年輕人外出務工,歌沒人學,現在政府辦培訓班,還發補貼,學的人就多了。”她說,“會走路就會唱歌”這一說法在當地絕非虛言。
如今,肇興侗寨的村民正在大膽創新,嘗試將“侗族大歌”與現代樂器相融合,賦予古老旋律新的生命力。當傳統的和聲碰撞現代節拍,這既古樸又時尚的藝術表達,正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的心,“侗族大歌”正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為防止文化斷代,黔東南州啟動了“非遺數字化工程”,對“侗族大歌”、苗繡、蠟染等技藝進行高清錄制建立數據庫。
在宰蕩侗寨加所小學的“非遺學堂”,孩子們每周學習侗歌、蘆笙舞。“文化自信要從娃娃抓起。”學校校長說。在小丹江苗寨,苗族刺繡技藝被納入“繡美”經濟項目,100多名婦女實現了從“指尖技藝”向“指尖經濟”的轉化。近年來,黔東南持續推動“非遺進景區”,在傳統村落設立非遺工坊、民俗表演點,創新性傳承,讓靜態文化火起來。
融合式發展:讓“農文體旅交”協同共繪多彩貴州新畫卷
青山綠水間,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正書寫著“融合共生”的新篇章。近年來,黔東南州通過“農文體旅交”多元協同,探索出一條村民主動參與、村集體帶頭、社會力量共建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讓古老苗鄉侗寨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走向振興。
保護發展傳統村落,村民是核心力量。發揮村民主動性和積極性,讓村民從“旁觀者”變為“主人翁”。小丹江苗寨的25家民宿中有8家是由返鄉創業青年創辦,通過村集體統籌協調,制定服務與價格標準,對從業村民進行培訓,組織學習,不斷規范行業標準,未來還將成立旅游公司進行1對1教學統一運營。
“從前在凱里打工離家遠且收入低,現在家鄉發展好了,自己的民宿逐步走上正軌,下一步計劃翻新擴建,也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返鄉創業青年楊文說。
在黔東南采訪,眾多受訪者都在表達同一個觀點:就是要把黔東南打造成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這是一條‘金扁擔’,一頭挑起綠水青山、一頭挑起金山銀山。”雷山縣委宣傳部部長姚茂美說。
202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廣東人袁鑾來到雷山縣烏東村游玩,被這里淳樸的民風和恬靜的生活所吸引,之后不久他便來烏東村投資發展苗家沉浸式生活民宿,投資打造了村里第一個民宿——及屋,成了烏東苗寨的“新村民”。
“不少在鋼筋水泥叢林中討生活的城里人,開始向往靜謐、簡單、慢節奏的農村生活,烏東既可以成為來自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也可以成為省內遠郊游的目的地。”袁鑾說。
眼看著來村里旅居的游客越來越多,袁鑾經營自己民宿生意的同時,還引導村民將自家閑置房拿來做民宿,并積極幫忙設計和經營策劃。
“怎么也想不到,村里閑置的傳統木屋經過翻新裝修,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餑餑。”村民都很感激他。
袁鑾的到來,讓村里有了很多新興產業,烏東村黨支部書記楊磊介紹,目前烏東村已經打造了17棟民宿,還發展了諸野書店、苗嶺茶驛、烏東釀造、烏東驛站、晚晴宿集等產業,今年“五一”假期,烏東村涌進近萬人,收入超8萬元。
“‘新村民’袁鑾成了我們村的‘智囊團’,他用行動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村民的舊思想,讓村民樹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理念,現在村民保護苗嶺原生態、原風貌的意識明顯提高。”楊磊高興地說。
這些故事背后,是黔東南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的實踐,讓保護與發展“接地氣、有溫度”。
從前的苗鄉侗寨隱匿在深山,村民終其一生不會走出大山,更遑論與外界的接觸。如今,一條條公路串起了“產業珍珠”,村民也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烏東苗寨整合資源建起水廠、酒廠、茶坊和深山書店,形成特色產業瑜伽場地鏈;小丹江苗寨開發魚稻共生、古法碾米農事體驗游和音樂研學基地,讓農耕文化“活起來”;大利侗寨的研學寫生基地、黃崗侗寨的“新媒體短劇+禾晾攝影”業態,讓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碰撞火花……保護不是封存,而是讓傳統村落活態傳承。在這里,木構民居修繕采用傳統工藝,非遺歌舞融入旅游展演,而新興產業又為傳統村落注入了活力。這種“以發展促保護”的模式,既留住了鄉愁,又富了口袋。
如今,黔東南的村寨里,稻浪與歌聲交織,老屋與民宿并存,鏡頭下的曬秋、禾晾與手機屏端的視頻、短劇相映成趣——這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邀世界共個人空間赴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站在新起點,黔東南州規劃升級傳統村落旅游線路:從單一環線拓展為‘苗侗風情線’‘人文山水線’‘梯田風景線’3條主題線路,串聯起更多村落資源。”潘金海表示,黔東南將繼續深化與高校、企業合作,培育手工藝IP、開發數字文旅產品,讓傳統村落成為鄉村振興的“多彩樣板”。
從烏東到四寨再到肇興,如今的黔東南傳統村落正走出一條“保護—活化—共贏”的新路。這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創造性轉化中愈發鮮亮,成為鄉村振興的底氣與名片。